蔡葵蒸 研究员 宁夏农科院种质资源研究所
2008年5月30日
一、概述
禽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简称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欧洲鸡瘟。本病传播迅速,常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生。可有急性败血症、呼吸道感染以至隐性经过等多种临诊表现。是严重危害畜牧业和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我国规定该病为A类烈性传染病。
1878年在意大利首次发现禽流感, 此后,在世界各地都有过本病的发生。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本病,1994年证实禽流感在我国鸡群中已有发生。
二、病原
1.流感病毒的分类
禽流感的病原为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 ,分类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A型流感病毒可引起人、动物和禽类发生流感,常以流行形式出现,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在动物中广泛存在,能引起动物大批死亡。
B型流感病毒主要引起人发生流感。
C型流感病毒主要引起人和猪发生流感。
2.流感病毒的形态和基因组成
病毒粒子呈多形性,直径20~120nm,也有丝状者。核衣壳呈螺旋对称,病毒粒子外有囊膜,囊膜上有呈辐射状密集排列的两种穗状突起物(纤突),一种是血凝素(HA),可使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的表面受体上,即可吸附多种动物的红细胞,诱导病毒囊膜和细胞膜的融合,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HA),可水解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糖蛋末端的N-乙酰基神经氨酸,当病毒在细胞表面成熟时,NA可以移去细胞膜出芽点上的神经氨酸。HA和NA都是糖蛋白,是病毒重要的表面抗原。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的RNA,含有由8个节段组成的单股RNA。共编码10种蛋白,其中有三种是聚合酶(PB2、PB1、PA),还有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HA),核蛋白NP,两种基质蛋白(M1、M2),两种非结构蛋白(NS1、NS2)。
3.流感病毒的抗原型
A型流感病毒根据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结构不同分成许多亚型,
血凝素(H)有15个亚型(H1~H15),
神经氨酸酶(N)有9个亚型(N1~N9)。
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使A型流感病毒有许多亚型(如H1N1、H2N2、H2N1、H1N2…等),理论上可产生不同的135种病毒亚型,各亚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
4.流感病毒的毒力
禽流感病毒不同亚型,其毒力有很大差异。
根据OIE标准:病毒对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
在1.2以上定为高致病性
在0.5~1.2之间为低致病性
在0.5以下为无致病性
高致病性病毒可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病毒传播快,可引起高达100%的死亡。一般认为H5、H7亚型的一些毒株为高致病性病毒株。
低致病性病毒引起低致病性禽流感,引起包括温和的呼吸道疾病、沉郁和产蛋禽类的产蛋下降问题。
无致病性病毒感染后,不出现任何症状
我国已分离的禽流感病毒株亚型有H9N2、H9N3、H5N1、H7N1、H7N3、H4N5和H14N5等,其ICPI为0.48~3.00,高、低、无致病性病毒株在我国均有存在。
5.流感病毒的变异
流感病毒很容易发生变异, HA和NA这两种表面抗原可独立或同时发生变异,HA的变异性很强,是AIV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如:H1N1和H2N2两株病毒相遇,可能出现四种重组病毒(H1N1,H2N2,H1N2和H2N1)
此外,流感病毒的致病力也容易发生变异,不断出现新的高致病力毒株,并且可能感染新的宿主(鸭,鹅,人,猫科动物,迁徙性水鸟,野禽等)。
A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RNA片段分节段构成,不同的A型流感病毒混合感染时就会发生基因重组。当二个不同的病毒感染同一个细胞时,子代病毒可继承来自两个亲本病毒的RNA片段组成新的RNA片段组合。理论上可产生256 (28)种遗传学不同的重组子病毒亚型。而且多种不同的抗原变异株或重组子病毒亚型可同时在禽类中循环存在,通过基因重组、交换和功能互补,使其致病力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新的高致病力流行毒株的出现。
6.流感病毒的命名
A型流感病毒的命名: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序号(指采样时标本号)/分离年代(血凝素亚型神经氨酸酶亚型)。如:A/香港/156/97(H5N1)。
7.流感病毒的血凝性
流感病毒能凝集马、驴、猪、羊、牛、鸡、鸽、豚鼠和人的红细胞,不凝集兔红细胞。
8.流感病毒的培养
流感病毒很容易培养,能适应雪貂、小鼠、仓鼠、发育鸡胚以及许多组织培养细胞。常用鸡胚培养流感病毒
9.流感病毒的抵抗力
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但对干燥和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其感染性在22℃时可存活4天、在0~4℃能存活数月,在-70℃稳定,冻干可保存数年。在冰冻的肉和骨髓中分别于287天和303天后仍保持感染力。对热、酸和有机溶剂敏感。56℃30分钟、60℃10分钟可使病毒灭活。日光直接照射下很易灭活,对紫外线非常敏感。一般消毒剂对病毒均有作用,对碘蒸气和碘溶液特别敏感。
三、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A型流感病毒可自然感染猪、马、禽类和人,貂、海豹、鲸等动物也可感染。
禽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禽类,以鸡和火鸡最为易感,鸭、鹅、野鸡、鹌鹑、鸽、鹦鹉、喜鹊、鸵鸟、天鹅、鹧鸪、迁徙水鸟、海鸟、宠物鸟等也可感染,已发现可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达88种。
此外,禽流感病毒还可引起人和其它动物(猪、豹、虎、猫和海洋哺乳动物)的感染发病。
禽流感病毒感染动物的情况
1995年以前禽流感病毒主要感染鸡、野鸡和火鸡
1995年以后感染鸭、鹅
1997年感染人(香港)
2003年感染猫科动物(豹、虎、猫)
2005年感染迁徙水鸟(斑头雁、棕头鸥、鸬鹚、鱼鸥 )、鹦鹉(英国)、喜鹊(辽宁)、游隼、蒼鷺、池鷺、天鹅等。
2.传染源
病禽是主要的传染源,康复禽类和隐性感染者,在一定时间内也可带毒排毒。
禽流感病毒可感染多种禽类。水禽(鸭、鹅)亦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宿主,外观健康的禽类,可携带病毒并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引起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
对鸟类体内禽流感病毒的监测研究显示野鸟中存在着庞大的A型禽流感病毒库,尤其在迁徒性水禽的体内。在1973~1986年的研究之中,从10%的鸟体内分离到了病毒;从鸭和鹅的分离率为15%左右。而哺乳动物中的流感病毒亚型数量有限。
目前所有已经识别了的15个H亚型和9个N亚型都以最多的组合发现于鸟类之中。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口、结膜、呼吸道途径传播,可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当病禽喷嚏、咳嗽时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易感动物吸入后即可感染。
常见的传播因素有:感染禽类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鸡蛋,污染的设备、蛋盘、运输工具、人员的衣服和鞋子,感染禽类的移动,接触感染的水禽、野鸟,接触污染物的蚊虫等。
4.流行特点
禽流感可由所有HA和NA不同组合的型引起,其中大多数对鸡的致病性低,只有H5和H7中的少数亚型在世界各地可引发高致病性的禽流感。
本病常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生。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但鸡受到强毒(高致病性)感染时,则病死率很高。
本病多发生于天气骤变的晚秋、早春及寒冷的冬季。阴雨、潮湿、寒冷、运输、拥挤、营养不良和水鸟的迁徙等均可促进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临诊症状
潜伏期 通常为3~5天,最长21天。
高致病性的禽流感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2℃以上),食欲废绝,极度精神沉郁,呆立、闭目昏睡,冠髯水肿、发绀。呼吸困难,病鸡流泪、咳嗽、打喷嚏,口流粘液。头、颈常出现水肿。腿部皮下水肿、出血。腹泻,粪便呈黄白色或绿色。产蛋急骤下降或停止。病程很短(2~3天),常于症状出现后数小时内死亡。病死率有时接近100%。
低致病性的禽流感 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呼吸困难,病鸡咳嗽、打喷嚏,头、颈常出现水肿,产蛋下降,出现软壳蛋和畸形蛋。病死率很低
2.实验室诊断
确诊应进行实验室诊断,从病??
(1)病毒分离 在发热初期采取呼吸道分泌物,或用灭菌棉棒擦拭鼻咽部分泌物、泄殖腔,发病动物的实质脏器,经常规方法处理后,接种于9~11天的鸡胚尿囊腔内,培养5天后,取尿囊液作血凝试验。阳性则证明有病毒繁殖,再以此材料作补体结合试验(决定型)和血凝抑制试验(决定亚型)。进行病毒鉴定。
(2)血清抗体检测
采血分离血清,用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ELISA、斑点法ELISA、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等方法测定禽流感病毒抗体。琼脂扩散法、ELISA、斑点法ELISA、补体结合试验为群特异性抗体检测法,血凝抑制试验为型特异性抗体检测法。
(3)病毒抗原检测 取病鸡组织制成切片或涂片,用荧光抗体法或酶标组化法检测病料组织中的病毒抗原。
(4)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RT-PCR方法检测禽流感病毒,4小时检出结果。H5型禽流感病毒检测箱采用基因方法,5小时测出病毒基因。也可核酸探针技术进行检测禽流感病毒。
七、防治
1.平时的预防措施
(1)无病地区,加强检疫,禁止从发病地区输入动物及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畜产品。
(2)避免鸡群与野鸟、水禽、海鸟接触,建立鸡场应远离迁徙性水禽、海鸟的水源地。
(3)加强兽医卫生管理措施 无关人员不得进出养禽场,人员进出养禽场应消毒。
(4)免疫预防,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毒型相同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我国现有H5、H7、H9亚型的灭活苗。如果病毒亚型相同,效果良好。
2.发病时的紧急措施
发生本病时,及时发现,上报疫情,封锁疫区,并通知邻近地区做好防疫工作。
消灭传染源 扑杀疫区内(疫点周围3公里)所有易感动物,焚烧或掩埋禽类尸体及污染物。
切断传播途经 彻底消毒污染的禽舍、环境。停止易感动物流通、进出疫区要消毒。
紧急免疫接种 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毒型相同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建立免疫带。
疫区内最后一只病禽消失后21天内,无新病例发生,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解除封锁
3.治疗
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不采取治疗措施。
对于普通禽流感可用解热镇痛等对症疗法以减轻症状,使用抗菌药物以控制继发感染。
抗病毒药物治疗:金刚烷胺(Amantadine)对禽流感病毒敏感,可用于本病的治疗与预防。用药可减轻病情,缩短病程。此外,病毒灵等抗病毒药物也有一定治疗效果。
八、公共卫生
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至今证实只有H5N1亚型、H9N2亚型、H7N2亚型、H7N3亚型和H7N7亚型可以感染人。
尚未证实禽流感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在禽与人类之间,给人类带来威胁的主要是鸡、鸭等家禽。可通过接触病禽以及病禽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箱、垫草、种蛋、鸡胚等,经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给人。被病毒污染的羽毛和粪便是重要的传染物。
目前尚无人与人直接传播的确切证据。
成人与儿童均可感染发病,无性别差异,抵抗力低者(儿童、老年人)发病严重。
潜伏期一般为1~7天,主要发病急,出现发热、可达39℃以上,持续1~7天,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肌痛,有些病人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以及肺部干、湿性罗音。部分患者病情迅速加重,口腔黏膜、四肢、胸腹部皮肤出现出血点。肺部炎症加重,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发生并发症者预后凶险,病死率高,可达60%或更高。
人的防护
1.相关工作人员(与禽类密切接触人员,如:饲养管理人员、禽类屠宰、加工人员及兽医等) 应尽量减少与发病禽类接触,必须接触时应带手套和口罩,穿隔离衣,接触后做好消毒工作。用过的医疗器械应消毒处理。必要时服用金刚烷胺进行药物预防。
如发现有禽类急性、大批死亡,应m 0pt 18pt; line-height: 150%">2.其他人员 注意饮食安全,不食用未煮熟的禽蛋制品,注意个人卫生。
尽量减少与活禽、鸟类接触。
饲养的宠物鸟、鸽 0cm 0pt 18pt; line-height: 150%">注意不要接触、食用原因不明的病死禽类。
接触病禽的人员有感冒类似pt 18pt; line-height: 150%">禽流感的治疗
目前可预防和治疗人禽流感的药物有:离子通道?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和扎那米尔)。已有资料证实1997年香港H5N1禽流感病毒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有较强的耐药性??最为有效的药物。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世界上的发生事件
1.1983年,美国宾州v>
2.1997年,香港发生H5N1型禽流感,首次感染人,死亡6/18,150万禽被屠宰。
3.1998年,意大利农场至少暴发8次H5N2型禽流感。
4.1999年,意大利发生H7N1型禽流感,3万只火鸡死亡。
5.2003年,荷兰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H7N7),全国1亿只鸡中的2800万只被屠宰,超过80人被感染,1人死亡。
6.2003年底,亚洲暴发H5N1型禽流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散,发生国家包括韩国、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和中国,巴基斯坦(H7)、中国台湾(H5N2)、美国(H7、H5N2)、加拿大(H7)。有人感染并死亡,越南(确诊和疑似患病人数为283人,死亡40人,其中确诊死亡15/22)、泰国(疑似死亡9/22,确诊死亡7/9),亚太地区宰杀4.5亿只家禽。
7.其它国家禽流感的发生,澳大利亚(H7)、英国(H7)、南非(H5)、苏格兰(H5)、爱尔兰(H5)、墨西哥(H5) 。
其他禽流感在世界上感染人的事件
H5N1,香港,1997,18人感染,6人死亡。
H9N2,香港,1997,2人感染,均康复。
H5N1,香港,2003,2人感染,1人死亡。
H7N7,荷兰,2003,87人感染,1人死亡。
H9N2,香港,2003,1人(儿童)感染,康复。
H7N2,美国纽约,2003,1人感染,康复。
H7N3,加拿大,2004,1人感染,康复。